就在今天,我將成為了兩天的無業人士

Posted by willsbor Kang on 2019-06-01

如何描述這五年的旅程?

因緣際會下學習了 iOS app 的撰寫,輾轉進入了這家台灣新創的龍頭!

學習了對於產品、服務的創造,體驗了人與人相處的歡樂與心酸,交織成這 5 年的血淚。

工作

和大家一起工作的時光很快樂,當產品上架,當看到使用者大量下載,當看到 IAP、AD 的錢開始往上攀升,努力終於獲得了些許回報。

1y: 最早的使用者體驗

God feeling

真的,以現在的角度看起來,就是這樣。還在 v1.x 時,什麼叫做好的體驗?就是使用了其他大廠的 app 用起來順手的方式,就試試看,配合原生的 UI guideline,融合進去…

「恩,我覺得使用者會用得很舒服」

最早的 app 就誕生了!我們拼命想像使用者如何使用,想像他們的需求。就像射飛鏢一樣,雖然不見得是蒙著眼睛射,但是你不會知道結果是不是百分百你想像的樣。

Who am I?

一個堅持 iOS 原生體驗的 app 產生器

用現在的角度去想過去自己的行為,就是在把大家討論出來的服務 / 產品,變成一個 app,然後…就沒有然後了…

2~3y: 職能分野

每當改版、增加新功能時,就會是一陣痛苦,痛苦什麼?

…「這次增加了 B 功能,為什麼舊的 A 功能壞掉了?」

當時這個問題困擾蠻久的,身為一個工程師,對於自己的產物應該要能負責。負什麼責任?修好功能!但問題的根本是什麼呢?永無止境的修理?(這裡就不多討論問題的細節 XD)

我依然記得那場 1v1 過後,我拒絕了這樣的 1v1 的形式,一方面是無聊的自尊心作祟,一方面既然是工作的內容,為什麼不是公開討論就好了呢?我崇尚著資訊透明、和諧。

回過頭來,也這樣思考著,既然體制已經確定,那我需要做的是什麼?當時我被問了一句話「你想走管理嗎?」「不想…」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。因此我選擇麽繼續往工程面上鑽研,但是縱然這樣,也已經感受到不少多人開發的困擾,「如何用工程的角度去看開發問題」這個輪廓也慢慢產生。

在這同時,我也停止了抱怨、停止了批判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,其實很可以多少同理出他的難處,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思考可能的解法。或許直接少了說「不」的階段,顯得不夠專業吧?笑。

Who am I?

一個探索「軟體」的初心者

3y: 變不起來的敏捷

曾經有人說,「開發流程的方法」應該是我要去研究的。當時從上往下看到的狀況:無法準確的預估工時、無法確定完成的時間、過大的開發項目…

當被同事教導 / 接觸這些工作方法(eg. WBS, 看板, scrum),從中學到了不少,很多優秀的想法和精神,在實際工作上還蠻重要的。

但…過程中一直覺得有股違和感:把工作拆分更細,但是工作項目間的相依依舊,工作前依然要求討論清晰,設計全面,不然可能漏掉的規格很難變動補上…等等!如果很難變動,那怎麼達到敏捷呢?我無法評論,畢竟 scrum 我也沒有研究透徹,嘆。

先退個一百步。我們到底寫的是軟體還是硬體?這個問題可以沒日沒夜的討論,在這裡也不贅述了。

最終,我在一些物件導向的開發原則 (eg. SOLID) 中找到了一些方式,也腳踏實地的實踐了他,感覺真的煞有其事,至於是不是最好的答案,將來應該可以繼續討論下去…

4~5y: 真實 / 誤解

記得研究所的時候,有個學弟跟我抱怨,他很努力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還是被其他人認為他沒做事、不認真,覺得都是因為另一個學弟亂說他的壞話。我問了他一句話:「那你有在周會的時候報告出來嗎?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…」

而自己目前也存在這類似的問題,過於隱晦自己的所作所為,為什麼隱藏,只是因為別人的不認同?The clean coder 這本書內提到了一些自已的毛病,但自己卻沈浸在「認知失調」中,不過我是依據專業認知,確信這樣走下去對未來才會是好的,這也是 The clean coder 中提到的如何說「不」。看了這些書,有時候對內容的「彈性」,也就笑笑帶過…

能笑笑帶過也是這半年的事情,算是對人生的一些體悟。人與人間就真的是不同調性,工作也會有各自的風格,所以如何保有各自的風格下,能自由發揮,但能最小化相互依賴、干擾,我覺得是很重要的課題。

我在會議上我很少為程式寫作方式生氣過,我也只是想要闡述我的想法,看看是不是也能讓其他人認同,讓結果走向比較好的方向。我會說「我的口氣不好…」,實際上我只想清楚的辯論出真實的樣貌,我只是不想讓對方難堪,只有單方面生氣而已。

在這最後的半年內,透過與陌生人的面談,讓我自己慢慢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。希望自己在一個真的想往軟體品質前進的地方,而不是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。

「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,都會改變」

人與人

參與了 ACG 的興起,參與了不少次的比賽,自己不是一個很會打電動的人,只是不想太被邊緣化 XD。最後這一年,慢慢的在 ACG 忙上面找到了一些可以閒聊放鬆的活動,煮個飯/打個怪,也找到可以打嘴砲的對象,把大火球打向…。

也跟著 Gogopower 的興起,自己也是弱雞一隻,只是不想太被邊緣化。所以努力撐起重量。力量的維持真的很有趣,想想我還能同時抱我家兩個小朋友多久?

要感謝的人太多了,所以沒有帶入任何人的名字,就以自己的角度來述說。